“行走”中的博物馆,带别样文化走进童年
2019年6月1日,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的老师们背上行囊,与“远在”上海的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简称“世博馆”)老师们一起“走进”了茂县南新镇攀川村,为当地的孩子带来了“七彩攀川,快乐童年”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有点特别的六一,对攀川村的孩子们来说,“博物馆”来到了他们的身边。这一天孩子不用上学,却在课堂之外感受到了另一种教育,属于博物馆的教育。
上午9点,全村孩子齐聚村委会。一根网线连通相距2100公里外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世博馆老师与孩子间隔屏幕相见,却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世博小讲堂之萌物总动员》。世博会是什么?世博馆又是什么?为什么海宝是这个样子?孩子们在有趣的线上互动中一步步“走进”了世博,借助技术手段,这座远在上海的博物馆就这样来到了小朋友们身边。
连线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除了能“参观”到远在上海的世博会博物馆,活动当天,在川博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还得以有机会体验博物馆线下小课堂。川博的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带你走进博物馆—巴蜀青铜器》课程,在博物馆老师的讲授中,孩子们认识了四川博物院的小明星巴蜀青铜器,而青铜器中各类兵器的形制、特征及纹饰也让孩子们觉得好奇不已。通过实际的互动参与,孩子们学习了解到了青铜器知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在川博老师帮助下,动手制作青铜面具
对于这些没有太多机会离开村子的孩子们而言,今年的这个六一儿童节具有特殊而新奇的意义。博物馆老师们带来的趣味课程、有意义线下互动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学习了解到了历史文化知识,于此同时还体验到了有别于课堂的博物馆教育,使得大家有机会认识不一样的世界。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老师,我想去博物馆看看”这一萌芽在此种下。
与孩子们进行线上分享的世博馆老师
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和世博馆与川博长期以来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博会博物馆相关社教人员表示,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目的的表述第一条就是教育。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作为教育传承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的博物馆在积极实践教育功能的同时,教育的普世性也让博物馆走的更远。
孩子们与世博馆老师线上互动
世博馆从2018年开始积极推动线上支教,意图通过该项目能够为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从而拉近他们与外面世界的距离。通过2018年与学校的配合,对课程进行了各方面的打磨从而建立一套适用于孩子们的授课模式。在2019年,将支教学校扩展到两所。保持每周两节课的频率,与孩子们有了一个良性沟通。
连线中,世博馆老师正进行人物配音
山村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博馆希望以互联网搭建课程平台,让博物馆教育更有温度,目前在辐射更多学校以及联动更多博物馆加入互联网公益支教的队伍中。
川博《带你走进博物馆》系列课程则通过对文物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过去,培养建立对传统与文化的感知。本次川博牵头的“七彩攀川 快乐童年”六一儿童节活动更是携手世博会博物馆,联通线上与线下,共同为偏远山区的孩子带来一堂生动的博物馆课程。不仅是博物馆教育以更灵活的方式,走进广阔天地的一次尝试,更是响应国家“文化扶贫”的号召,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平权的努力。
结语
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因为在博物馆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印记得以保存,并不偏不倚的与其他文化和时代的象征同时得到展示。多元文化是博物馆存在的起点和归属。
博物馆基于自己馆藏文物、展览内容主题和研究重点而不尽相同,加之所处地域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具备不同的特质。这也是此次川博、世博馆携手联动的缘由。
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地理的边界,作为馆方主办者们希望善用这一元素,从而使得馆际资源可以优势互补。在辐射更多对象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多元文化的精彩。
作者: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张珂
图片来源: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四川博物院
编辑:oneman
往期精彩回顾月刊|国际博物馆日、馆藏资源操作指引、亚洲文明展……五月文博大事记
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召开,共话发展问题及思路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